在四川体育的浩瀚星河中,总有一些名字和物件,像永不熄灭的火种,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。2025年初,一场汇聚着体育精神与文化传承的捐赠行动,在四川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悄然展开。四川省体育博物馆面向全社会发起藏品征集公告,这一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,众多珍贵藏品纷纷“回家”,为四川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1965年9月,北京工人体育场的排球场上,四川女排以11连胜的傲人战绩登顶全国冠军。这块沉甸甸的金牌背后,是杨德华等老一辈运动员的青春与热血。当时的中国排球正值探索期,日本教练大松博文的‘魔鬼训练’让队员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。杨德华回忆说:“那一个月,我们真正弄懂了排球的真谛——是永不言弃的坚持。”



这块金牌不仅是四川女排崛起的见证,更孕育了后来响彻世界的中国女排精神。如今,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,诉说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。

在四川体育史上,陈家全这个名字永远与“速度”紧密相连。1959年,他以10秒5的成绩打破全国百米纪录;1965年,他又以手计时10秒的成绩平了世界纪录。

陈家全家属捐赠的三枚奖牌,记录着中国田径从追赶世界到跻身前列的跨越。退役后,陈家全将毕生所学倾注于培养下一代,他的弟子在汉城亚运会、世锦赛上屡创佳绩。正如他生前所愿:“把我的骨灰撒在百米跑道上,让我在天国继续奔跑。”这种对体育的赤诚,至今仍在激励着中国田径人。

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领奖服,它曾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帆板RS:X级比赛的领奖台,它见证了奥运会历史上中国帆船帆板队首枚金牌的诞生,具有里程碑意义。它来自中国著名的帆船运动员殷剑,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以总分33分勇夺女子米氏级帆板银牌,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历史获得中国人女子帆板奥运会第一枚金牌。殷剑从小接触帆船运动,凭借出色的天赋和刻苦训练,逐渐成为中国帆船队的核心人物。殷剑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,也推动了中国帆船运动的普及和发展,激励了更多年轻人投身这项运动。

国际奥委会委员侯琨的捐赠,架起了四川与世界体育的桥梁。这座《纪念顾拜旦》雕塑,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伟大理想——通过体育促进人类和平与团结。而这把北京2022冬奥会火炬“飞扬”,不仅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,更承载着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。侯琨先生说:“体育是无国界的语言,希望这些藏品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奥林匹克的力量。”


从四川省运动会的青涩少年,到东京奥运会的双杠王者,邹敬园的成长轨迹写满了蜕变与荣耀。他捐赠的领奖服,见证了2021年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——他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摘得金牌,为中国体操再添辉煌。

而这张2010年的运动员证,记录着他体育生涯的起点。从四川体操队到国家队,他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,诠释了‘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——更团结’的奥林匹克格言。


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,陈晓勇在场地自行车记分赛中意外摔倒,被对手车辆碾过身体。但他不顾鲜血淋漓,坚持完成比赛并获得铜牌,成为全运会史上首位“精神文明荣誉运动员”。他捐赠的骑行服上,血迹依然清晰可见;这座奖杯,是对他顽强意志的最高褒奖。正如他所说:“摔倒时我就想,14年的努力不能白费。”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,正是四川体育的灵魂。

这些藏品,是捐赠者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勋章;这份情怀,是四川体育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。四川省体育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背后,都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,都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印记。在此,我们向所有捐赠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——是你们让历史有了温度,让精神得以传承。正如奥林匹克圣火永远燃烧,四川体育的光芒,也将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四川省体育博物馆藏品捐赠纪实(三)将在7月15日与您见面,敬请期待。
编辑:欧阳维懿